平台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連結不同的群體,每個群體代表不同市場,平台便是用來滿足這些市場各自的需求。簡單的說,平台就是要幫不同邊群體的成員進行媒和。

平台上每一個邊內的群體屬性很多元,各有各的喜好,平台必須能提供客製化機制來滿足個別成員的需求。所以當平台進入成長期,有越來越多用戶在平台上活動時,就要深耕市場區隔策略。

 

平台革命-善用市場區隔-2.jpeg

(圖片來源:http://padmaraj.com/web-wisdom/online-segment-marketing.html)

 

《平台革命》在這單元舉的一個例子:

傳統出版業是由專業編輯決定什麼樣的主題跟故事可以得到市場的青睞,便依據此決定將出版資源投入在這些少數『菁英』作品。這樣的模式有兩個問題:

1) 全是由專業編輯主觀決定,沒被選到的作品沒得到支持,就完全沒有被看見的機會。

2) 讀者也別無選擇,只能接觸到這一小部分的作品,但被否決的作品可能也很有市場。

 

簡單的說,因為單一管道主觀的決策會壓縮可以進入書市的作品,進而壓縮書市的多樣化,讓讀者『被迫』只能接觸到這些類型書。

 

若是平台模式會是什麼狀況?

一個網路文學平台基本的兩個群體:

作者群體:任何對文學創作興趣的人都可以在平台上發表作品

讀者群體:即讀者

作者群體可以不受單一管道的主觀限制,自由在平台上發表自己的作品,而讀者群體就能在平台上看到更多樣化的作品

讀者群體有百種人,所以再冷門的作品都有可能找追隨者(即 長尾效應 ),簡單的說,就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當作品越來越多、讀者也越來越多的時候,要怎麼讓讀者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作品?一個很簡單且常見的機制:分類

透過依照作品類型分類(如科幻、靈異等)擺放,讀者就能依照感興趣的分類尋找。

 

這種分類的機制,就是把讀者進行市場區隔,便可達到以下效益

1. 跨邊網路效應:讓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更短,更能快速的進行互動

2. 同邊網路效應:讀者可以跟自己一樣對特定分類感興趣的其他讀者針對作品進行討論交流,讓讀者間的關係更密切。

(關於網路效應,請參考這篇 [ 平台生態圈的機制設計-激發網路效應 ] )

 

網路文學平台的架構請參考下圖:

平台革命-善用市場區隔.png

(此圖出自《平台革命》圖3.4)

 

另外,當分類機制建立好之後,當引進地三個邊 - 廣告商 時,廣告主便可依據自己產品的特性,找到合適的分類投放廣告,以便更精準的接觸到潛在客戶

也就是平台就可以透過這樣市場區隔的機制吸引到廣告主,賺取廣告費用。

 

對於一個既定的生態圈而言,市場區隔策略要成功,必須要達到足夠的規模。一個健全而龐大的生態圈,本質上就該以眾多的分隔市場堆疊而成,讓質與量相輔相成。

這正是越開放的平台越能獲取的優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市場區隔來活化生態圈的發展。

 

以上為簡介《平台革命》此書『平台生態圈的成長』主題,針對『善用市場區隔』的摘要及個人心得

針對此主題《平台革命》還有說明以下議題,提供促進平台成長的參考策略:

 

[突破引爆點]

[提供價值,吸引早期使用者]

[追求用戶的品質提昇]

[累積雙邊的談判權]

實施定價策略

引導消費者加入的四步驟

鞏固既有用戶的策略

 

會陸續在其他篇簡介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